风口聚焦 | 理想将回港上市!未来或持续亏损,理想:还存在其他风险

2021-07-26 21:04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综合阅读 (29960)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风口聚焦 | 理想将回港上市!王兴成最大赢家?未来或持续亏损,理想:还存在其他风险

  继小鹏汽车之后,理想汽车要回港上市!

  今天(7月26日),理想汽车通过上市聆讯。理想汽车去年在美上市,上市至今股价累涨约163%。招股书显示,美团持股为13.23%,王兴个人持股6.76%。

  不容忽视的是,理想汽车业绩记录期始终处于亏损状态。对此,理想汽车直言,此种情况在未来可能还会持续。此外,在聆讯后资料集中,理想汽车还坦言存在多项风险……

  截至目前,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三家企业仍未能实现“自我造血”,大量的研发投入仍需外部“输血”。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家车企资本动作不断。知情人士称,蔚来汽车也计划今年赴港上市。此前,小鹏表示,时机成熟会考虑回归A股。

  赛道强者涌现,竞争之下,理想汽车能实现自己“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理想吗?

  继小鹏之后,理想赴港IPO

  美团王兴或成最大赢家

  7月26日,据港交所,理想汽车通过上市聆讯。高盛、中金为联席保荐人,瑞银集团为财务顾问。

  值得注意的,对于之前多次回港股上市的传闻,理想汽车方面并未给予否认。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不介意以任何方式去获得更多资金储备,包括资本市场、二级市场、银行贷款及发债等。”

  与小鹏汽车一样,理想汽车由于不满足在另一家符合条件的交易所至少有两年的良好监管合规记录的规定,其将选择“双重主要上市”的方式登陆港股。根据港股规则,这一类公司在香港交易所和第二交易所都要遵守所有的交易要求,但不受为期两年的规定约束。

  根据规则,“双重主要上市”企业可以选择“沪港通”和“深港通”,而这一优势是“二次上市”企业所不具备的。理想汽车通过港股通,能够进一步拉近与A股投资者的市场距离,活跃股票成交,成长空间提升更具潜力,这也是理想汽车此次IPO的最大看点之一。

  此前,理想汽车于2020年7月30日在美上市,IPO募资14.73亿美元。上市四个月后,去年12月公司启动首次增发募资,宣布增发4700万美国存托股(ADS),净募资超13亿美元。上市至今理想汽车股价累涨约163%。截至美东时间7月23日收盘,理想汽车(LI)报收30.28美元/股,市值为273.93亿美元。

  倘若此后进展顺利,理想汽车将成为继小鹏汽车后第二家登陆港股的新势力造车企业。此前便有观点称,无论是小鹏汽车还是理想汽车,两者回归港股的效率极高,远超此前回港上市的众多中概股,而两者会在填补港股智能电动车赛道的同时,对整个香港市场的智能电动车概念股产生利好。

  此外,招股书中披露了理想汽车的最新持股情况。其中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持股23.79%,可行使投票权高达75.74%。美团持股13.23%,投票权为4.21%,王兴个人持股6.76%,投票权2.15%,樊铮持股4.46%,投票权1.42%。从持股情况来看,李想和王兴两位亿万富豪的身家无疑将再度大幅增长。截至7月25日,在福布斯实时富豪排行榜上,李想以54亿美元,排名第543位;王兴的身家达197亿美元,排在第97位。

  招股书显示,理想汽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豪华智能电动汽车。该公司的首款及目前唯一一款商业化的增程序电动汽车型-理想ONE是一款六座中大型豪华电动SUV,配备了增程系统及先进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公司于2019年11月开始量产理想ONE,并于2021年5月25日推出2021款理想ONE。截至2021年6月30日,该公司已交付逾6.3万辆理想ONE。价格方面,理想汽车主要专注于人民币20万元(约3.1万美元)至人民币50万元(约7.6万美元)之间的新能源SUV汽车细分市场。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销量统计,理想ONE于2020年被评为中国最畅销的新能源SUV车型,占9.7%;同时于中国新能源排名第六,占市场份额2.8%;理想汽车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排名第十一。

未来或持续亏损

  销售成本激增283%

  不容忽视的是,理想汽车也面临着多重风险。

  聆讯后资料集显示,理想汽车业绩记录期始终处于亏损状态,2018-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15.32亿元、24.39亿元、1.52亿元;2021年前三月,净亏损达3.60亿元。

  对此,理想汽车表示,2018年及2019年产生的净亏损主要是因为2019年12月开始进行汽车交付并产生收入,期间为推出首款车型产生了开支。2020年及2021年第一季度产生的净亏损主要是由于为开发未来汽车及自动驾驶技术而产生的大量研发费用;为扩大销售和服务网络以及提高品牌知名度所产生的大量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

  对于亏损状态,理想汽车直言,过去录得净亏损、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为负,而且尚未实现盈利,此种情况在未来可能还会持续。

  除了常年亏损外,理想汽车近年来的销售成本也在激增,由2019年的2.85亿元增至2020年的79亿元。同比来看,2020年一季度销售成本7.83亿元,这一数字在2021年一季度增至30亿元。粗略计算,同比增幅达283%。

  为何销售成本激增?理想汽车表示,销售成本的增加是由于汽车销量的增加,主要由于直接生产及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运输及物流成本的增加,以及估计保修成本的储备。

  值得注意的是,与高企的销售成本形成反差的是,理想汽车的研发费用在下降,由2019年的12亿元减至2020年10亿元。理想汽车归因于为准备生产理想ONE而在2019年产生更高的校验和测试费用,从而导致设计和开发支出减少。

  2021年一季度,由于未来车型研发活动增加及雇员人数增加,理想汽车研发费用同比增加至3.98亿元,粗略计算同比增幅达109%。全年研发费用能否转升值得关注。

  此外,在聆讯后资料集中,理想汽车还坦言存在多项风险,诸如经营历史有限并因新参与者涌入行业而面临巨大挑战;计划大规模开发、生产及提供高质量汽车以吸引用户的能力尚未得到证实且仍在不断改进;目前依赖单一车型带来收入,在可预见的未来,带来收入的车型数量有限;可能无法在高度竞争的中国汽车市场取得成功;研发工作可能不会产生预期的结果……

  目前,公司自有的常州制造基地的年产量是10万辆,2020年的利用率仅约为36%,并计划于2022年将其产能增至20万辆。迄今为止,理想汽车的汽车制造经验有限,无法平衡产量与车辆质量及吸引力,因此无法保证能够如期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商用车辆的目标产量。

  理想汽车业务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想ONE的销售及成功,理想ONE是其在市场上唯一的量产车型。此外,单一标准配置、统一价格的理想ONE可能并未达到公司预期的效果。相较于竞争对手通常以高价提供附加功能,公司在理想ONE标准配置中搭载高级技术功能,以节省用户的时间及金钱,同时减轻在生产、销售及支持方面的负担,但不能保证该等尝试一定能成功。

  “蔚小理”开启新一轮抢位赛

  理想能否脱颖而出

  根据乘联会披露的数据,2020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为117.0万辆,同比增长12.0%;新能源乘用车零售110.9万辆,同比增长9.8%,呈现新能源车国内外全面增长的良好表现。

  对于激烈的竞争格局,理想汽车也指出,2020年,中国有乘用车汽车品牌131个,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就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来看,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已经基本形成,即蔚来、理想、小鹏,这三家企业也率先完成了IPO。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车企在一众新造车企业中脱颖而出,与其更为强大的融资能力密不可分。从研发、生产到销售,造车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且回报周期极长。

  截至目前,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三家企业仍未能实现“自我造血”,仍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数据显示,在2021年第一季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净亏损分别为4.5亿元、3.6亿元、7.9亿元。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研发投入仍需外部“输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之外,蔚来汽车方面也传出了在今年回归港股的计划。

  此前,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蔚来汽车也计划今年赴港上市,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并在与数家银行商讨上市计划。截至目前,蔚来汽车并未对传闻进行评论。

  三只中概股的集体“回流”港股,从目前来看,是在美股市场监管日渐严苛的情况下,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的方案之一。

       此外,小鹏汽车副董事长、总裁顾宏地在今年7月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还透露,小鹏汽车回到港股之后可能还会通过香港的交易和香港港股通的交易跟内地资本市场进一步联线。小鹏汽车在密切关注A股,时机成熟会考虑回归A股。

  据披露,理想汽车计划将于2022年推出X平台上的首款产品—全尺寸豪华增程序电动SUV,并于2023年在X平台上推出另外两款SUV。自2023年起,公司计划每年至少推出两款高压纯电动汽车新车型。根据规划,理想汽车欲在2025年达成160万辆的销量目标,抢占中国智能电动车20%以上的市场份额。

  据了解,已经在港股上市的小鹏汽车在此次IPO中融资超过130亿港币,而这部分资金绝大多数也将用于研发方面。据招股书披露,小鹏汽车计划将此次港股上市所得款项净额中约45%用于拓展公司的产品组合及开发更先进的技术。

  竞争之下,理想汽车能实现自己“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理想吗?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综合整理,素材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中新经纬、每日经济新闻、资本邦、福布斯中国、新浪科技、懂财帝等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